经历了身边一次考试引发的“事件”后,云南一所大学22岁的学生程橙改变了对大学考试的认识。
大二的时候,班上同学作弊取得省级奖学金,后被其他同学告发,这个同学的奖学金遂被取消。平时喜气洋洋的班级气氛从此一落千丈,“少了很多笑声”。 “大学考试只是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指标,并非必然指标。”如今,程橙认为,大学考试虽有难易,但只能保证一定程度上的公平。“得把成绩看的淡一些,很多不正常情况的发生,就在于成绩与实际利益直接相关”。 程橙坦言,自己是“突击考试”的受益者,但她并不提倡这种方式。她认为,学生的综合能力,应当在学习能力、实践活动能力多方面得到体现。“但这方面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计量标准。” 侧重于创意能力开发,就读设计专业的程橙参加的考试大多仍旧通过题库抽题、老师划取范围,尽力保证多数同学及格的方式进行。她认为,“这与这个学科的要求南辕北辙。” 与程橙相比,谈起自己经历的大学考试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四学生刘歆则较为满意。在他看来,大学考试方式正在朝一个更加多元的方式发展。 “更加强调课堂上的参与度与团队合作的成果。”刘歆说,在清华大学,大多数专业选修或通选课程考察方式日渐灵活,往往会采用论文或者课程答辩的方式进行,学生可以有很多发挥,“肚子里有没有东西其实一目了然”。 据他介绍,清华部分公共必修课存在“调分”现象。“针对老师授课内容的不同、出的卷子难易程度不均等情况,会在原始成绩基础上进行调分,使不同班级整体的水平分布较为一致,在全校范围呈现较为固定的平均分和等级分布。”他说。 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大众传播专业大三学生黄裕珊眼中,借助于“钟型曲线(bell curve)”,将学生成绩从高到低排开, 把中间的成绩当成平均分数,再做调整的评估方式明显不公平。 “我成绩低的时候,并不知道是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比别人考得差;而成绩高的时候,更担心仅仅只是因成绩比别人高,而不是掌握了知识。”黄裕珊说。 “总体而言,国外考试要比国内公平些。”西北师大学生张科刚结束为期一年的海外交换项目。回顾就读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时光,张科觉得“自己在国内经历的本科教学考核明显比国外简单”。 在中田纳西州立大学,张科选修过两门摄影课程,14周的学期内,共完成了10多次平时作业,他的结课成绩由这些课时项目的成果展示、考勤以及期末分数按比例合计而成。
(文章责任编辑:竞技宝测速|竞技宝导航 ) |